封晶所作西安城墙系列锦灰堆作品。


【资料图】

锦灰堆系列文创产品。

游客在锦灰堆艺术中心欣赏锦灰堆作品及各类锦灰堆文创产品。

封晶在为锦灰堆文创产品题字。

“颠倒横斜任意铺,半页仍存半页无。莫道几幅残缺处,描来不易得相符。”这几句诗所描写的是我国一种特殊的画种——锦灰堆。

西安城墙上,市民、游客拿着有锦灰堆元素的扇子,戴着有锦灰堆元素的遮阳帽,打着有锦灰堆元素的晴雨伞,一股“国潮风”扑面而来。锦灰堆省级非遗传承人封晶说:“扇子、遮阳帽和晴雨伞是最受欢迎的锦灰堆文创‘三宝’。”

仔细看,锦灰堆文创产品上有西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砖瓦、唐代的壁画、古老的城墙、兵马俑、古钱币等元素。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谐地聚集在一幅画作之中,呈现出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和别出心裁的巧思。

为保护与传承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西安城墙景区特设锦灰堆艺术中心。8月10日,记者走进该艺术中心,与封晶一起探寻锦灰堆的艺术魅力。

溯源 废纸残卷的美学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集珍”“打翻字纸篓”等。这些名字虽然听起来十分古怪,但是细细品味,似乎又颇具玄机。

锦灰堆蕴含着一种废纸残卷的美学,任何元素,比如古旧字画、青铜拓片、碑文拓片、虫蛀古书、扇面信札都能成为主角,通过叠加、烟熏、做旧等手法,展现一种抑扬顿挫的凌乱美。如此奇妙的艺术形式,被美国学者南希·柏琳娜称为“中国的幻境画”。

“大多数人对‘锦灰堆’这个名字都比较陌生,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或者初次见到锦灰堆作品,都会觉得它是创作者把各种元素粘在一起的。因为锦灰堆作品极具立体感,再加上名字里有个‘堆’字,更让人觉得是粘在一起的。其实不然,锦灰堆是可以把书、画、拓、印巧妙结合的国画艺术。”封晶说。

相传,锦灰堆的产生始于元初的绘画大家钱选。一次醉酒兴起,钱选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吃剩的残物,如蟹脚、蚌壳、鱼刺等,信手绘成一幅横卷,随即挥笔题款“锦灰堆”。旁人见了,个个称奇。

还有一种说法是,锦灰堆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看上去就像是字纸篓打翻了,故又名“打翻字纸篓”。

“‘锦’指的是精致丝织品,意为美好的有价值的事物;‘灰’是指作品中展现的残破无章的杂物像从灰堆里拾出来的,也象征着回忆;‘堆’,一方面是指锦灰堆重要的绘制技艺,层层堆叠的画面效果,另一方面是指作者复杂多样的情绪堆砌。”封晶说。

在陕西,可追溯的锦灰堆第一代传承人是已故的马子云先生。1918年,马子云开始在西安学习锦灰堆绘制技艺。1947年,他赴故宫博物院从事金石鉴定、古旧字画及历代锦灰堆作品的修复等工作。随后,马子云将锦灰堆技艺传给第二代传承人茹小石。茹小石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西安市雁塔区、碑林区、灞桥区等地教授锦灰堆技艺,其作品主要是结合自己擅长的金石拓印技艺,辅以传统水墨画技艺制作而成。

封晶师从茹小石,成为锦灰堆第三代传承人。她自幼与祖父、父亲学习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大学期间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这些都为绘制锦灰堆奠定了扎实深厚的功底。

在创作锦灰堆的过程中,封晶发展出了有自身特色的绘制风格,将带有“残破”之态的文玩片段与历史厚重感十足的器物合二为一,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西安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这些都是我的创作源泉。”封晶说。

传承 兼具多种艺术元素

在锦灰堆艺术中心,一张长桌上放置着许多文物和绘画工具,平铺着一幅封晶正在为华清宫创作的锦灰堆作品,画面涵盖了华清宫、山水、刻印、书法、拓片等元素。

“你们看,这块西汉时期的砖,也是创作锦灰堆的重要元素。我需要找一个合适的构图位置,把它放在纸下边,然后将用白芨泡好的中药水喷在纸上面,砖上的图案就会很神奇地显现出来。之后,用排刷刷出画与砖之间的空气,再用拓包蘸取颜料用力、均匀地把砖上的纹路拓在画上。”封晶展示着锦灰堆创作的流程之一。

锦灰堆要求传承人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书、画、拓、印四种技艺缺一不可。“锦灰堆传承人要会模仿各家字体、各类碑帖,善于创作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画,还要能临摹古旧字画,并且要会拓印,熟知各类碑拓、青铜器造型。此外,传承人还要会篆刻各种印章,善于观察,善于叠构。”封晶说,“我的学生寇名方之前是学雕塑的,毕业之后和我学锦灰堆,她上手就比较快一些。”

“锦灰堆中的拓片主要使用全形拓技法。全形拓也称立体拓、器物拓、图形拓,是一种主要以墨拓技法完成,辅以线描、绘画、传拓、剪纸拓等技法,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一种技艺。”寇名方说。

这几年,封晶将概括勾勒的生动意象与繁杂的砖拓工艺结合,大胆尝试朱砂、水粉等颜料的综合利用;同时,沿用锦灰堆参差破损的表现形式营造出锦灰堆的传统文化氛围。多种创意完美融合,使锦灰堆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应西安市碑林区实验小学校长张琪邀请,封晶去学校为学生们讲授锦灰堆技艺,引起了小学生的强烈兴趣。“为小学生授课,我们想了一个创新的方式,先让孩子们准备各种纸张,在上边作画,再把这些碎片按照孩子们自己的想法,粘贴在一起,这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锦灰堆技艺,但是为孩子们种下了艺术的种子。现在,我们每年还会给他们在学校办锦灰堆作品展。”封晶说。

跟随封晶学习锦灰堆的主要是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以及对锦灰堆艺术有兴趣的人。目前,封晶已有十几名稳定的传习对象及近百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传习对象。

为了将这一技艺完整地传承下去,封晶已参编、合著和主编多部关于书画理论研究的著作,公开发表多篇相关论文,并多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及文化活动。

封晶说:“传承锦灰堆艺术,就是学习和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我的愿望是让更多的人了解锦灰堆,喜欢锦灰堆,并将它完整地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作为传承人的使命。”

衍生 创作主题锦灰堆

在锦灰堆的艺术创作中,我们看到的是沉淀的历史,是丰富的文化。作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珍珠,它折射着文化和时间的光芒、辉映着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

非遗传承人在锦灰堆画作特点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城市、企业、景点及各类行业的文化、主旨等内容,创作专属风格类的主题锦灰堆作品。这类作品可以用丰富详尽的画面表现出每个城市、每个企业、每个景点完整多样的风貌和文化内涵,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文化IP。

多年来,封晶不断受邀为城市、企业提炼绘制主题性的锦灰堆作品,并开发了上百种锦灰堆系列文创,创作出长安十三朝、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延安革命圣地等多个主题的锦灰堆作品。

在文化IP形成的基础之上,主题锦灰堆作品可以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创意载体。比如锦灰堆文化墙、锦灰堆浮雕建筑、锦灰堆文创产品、锦灰堆科技装置、锦灰堆展示空间等一系列现代化文化展示窗口。

“各个城市的人们也都惊讶于自己的城市原来可以如此描绘和呈现。这些作品后来被开发为文创产品,比如随处可见的背包、丝巾、雨伞等,功能不再单一,成为具有鲜明城市特点的文创用品,也成为城市靓丽的风景线。”封晶说。

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活”起来,是封晶一直追求的目标。2019年,封晶首次让古老的非遗与国际时装跨界合作,将一幅名为“十三朝”的锦灰堆作品送上了T台。在世界精英模特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上,“锦灰堆”系列时装让现场的评委们眼前一亮。

2021年,十四运会在西安举行,封晶为十四运会设计的锦灰堆非遗丝绸方巾,成为官方特许商品。这幅作品提炼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大雁塔、兵马俑等文物元素,将秦砖汉瓦、碑石拓片等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与十四运会巧妙结合,既有传统性,又有创新性。

今年3月,封晶创作的以澳门历史文化为背景题材的锦灰堆作品展在澳门举行。作品中既有古老的历史遗存,又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可以说是一组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创新交相辉映、兼容并蓄的艺术大作。

近年来,封晶和团队不懈努力,使得锦灰堆文创产品形式丰富、品类齐全,已形成从设计、生产到宣传、销售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团队开发了很多颇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涉及服装、家居、食品等领域。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是我们传承人责无旁贷的使命。在传承锦灰堆非遗文化的同时,我们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这个非遗项目,做好文创产品,让古老的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封晶说。


关键词: